摘要: 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二级评茶师,考评员张伟先生的最新信阳茶叶研究成果——《信阳茶文化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文章结构严谨,深入浅出,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是不可多得的信阳茶叶发展与突破指导性大作。随后,张伟先生还要赐稿数篇力作,我们满怀期待。愿信阳茶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张伟,男,中共党员,信阳师范学院茶学特色重点学科茶文化方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二级评茶师,考评员。在信阳师范学院从事茶学教学科研19年,承担《茶文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营养与健康》、《分子生物学专题》等本科教学工作。所教课程《茶文化学》被遴选为信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担任河南省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中原茶艺杯”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坚守茶农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在科技服务过程中,发表学术论文51篇,参与出版茶学著作3部,主持完成省级项目3项,科研获奖15项,授权茶学相关专利37项。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享有崇高的荣誉。茶圣陆羽“淮南茶以光州上”、大文豪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是对信阳茶的千古定论;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国家质量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是对信阳茶的最好褒奖。在唐代,信阳是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被列为贡品。宋代时,信阳茶产量占全国的1/5,是当时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到清代,信阳已有6个县区产茶,逐步形成了信阳茶独特的炒制工艺。1913年,信阳茶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
一、发展现状
1、信阳茶叶发展史
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唐朝天授年间(公元690年),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上建千佛塔,相传是女皇武则天在车云山遂愿后敕建。女皇武则天因喝车云山茶治好了多年不愈的肠胃病,因而赐建千佛塔。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信阳散茶也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信阳散茶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这时期的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被叫做 “芽茶”和“叶茶”。
清代后期,“毛尖”一词开始出现,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本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茶产量也不断扩大。
1915年信阳县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成了河南省的绿茶代表。
新中国建立后,信阳茶归于“毛峰”一类,河南将产于信阳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称为“豫毛青”。
2、信阳茶事典故
① 村姑·画眉·茶树
在信阳市浉河边的茶之韵广场上,有一尊名叫“茶姐画眉”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游人来到这里,总爱站在茶姐的雕像前仔细端祥,回味着那时间虽然遥远、但仍被历史保鲜的故事。
传说很久之前,信阳大山里住有一位善良的村姑,她看到父老乡亲都爱患一种叫“疲劳痧”的疾病,十分焦急。她听说古代有一位叫神农氏的人,在西南方向找到了一种能治百病的树叶,便决心前去寻访这种宝树。
不畏艰险的村姑,向西南方向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又越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结果饥饿和劳累使她也患上了“疲劳痧”,病倒在一片树林边。这时已在天上做了神仙的神农氏降临在村姑的身边,他从一棵树上摘下几片树叶,让村姑咀嚼吃下,村姑很快就苏醒痊愈了。神农氏指着那棵树告诉村姑,这种树叫茶树,可以治愈疲劳痧病,但种子必须尽快种到土里才能成活。他提出先把村姑变成一只画眉鸟,这样可以尽快把种子衔回去,等茶树长成之后,她就会变回原来的模样。但在茶树长成之前,她不能唱歌,也不能大笑,否则她就无法再变回去。村姑愉快地答应了神农氏的要求。
小画眉衔着茶籽回到了家乡,把茶籽迅速种到了土里。很快,那茶籽就生根发芽,并日益长大。这时小画眉忘记了神农氏的嘱咐,高兴地唱起歌来,这一唱就使她再也变不回去了,永远地成了一只小画眉。而那发芽的茶籽也很快长成了茶树,在信阳一带的大山里繁衍成了今天的信阳毛尖茶树。如今在信阳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里,常见有一种尖嘴大眼,羽毛美丽的画眉鸟,经常落在茶树上,唱着好听的歌儿,啄吃树上的害虫,人们说那就是村姑变成的画眉鸟。
② 陆羽访茶入信阳
史载,陆羽曾下榻古光州固始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寺庙里的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书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信阳民间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③ 苏轼游申留佳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个饮君子。他写了不少茶诗、茶词,他在诗中把茶叶比着佳人,赋于茶叶佳人的神韵。他喝遍了全国的名茶,当他来到信阳,品了信阳茶后,连声感叹“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
④ 毛主席给信阳茶农寄茶钱
1956年初夏,信阳浉河区董家河车云山村夏复新、席本荣等7位村民亲自上山采摘、烘焙、杀青,使用八道工序,精制出2斤信阳毛尖,上写“北京毛主席收”几个字,寄往北京。一个月后,收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信中付了茶叶款和有关种茶资料。
3、信阳茶叶节
创办于1992年,已连续成功举办28届的信阳茶文化节,始终坚持以“发展、合作、健康、和谐”的办节理念,以“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促进茶流通”为出发点,以服务茶企、茶商、茶界为切入点,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传承着信阳的历史,成就了信阳的名片,承载着信阳的希望。信阳茶文化节见证和推动着信阳的观念之变、城市之变、茶乡之变、发展之变。多年来,信阳市不断创新“茶+节会”、“茶+旅游”、“茶+饮食”、“茶+生态”、“茶+脱贫”等形式,通过茶文化节开幕式、国际茶商大会、国际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环南湾湖特色茶旅体验活动、信阳茶歌茶舞汇报演出、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全民饮茶日活动等,使信阳茶文化节的专业性、开放性、国际性、市场性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具有豫南风情和中原特色的茶专业节会,为茶界交流合作提供了高端平台,已成为中国茶界一个重要的节会品牌。
2018年5月,信阳茶文化节荣获“中国茶事样板十佳”第二名。2020年,以“云赏毛尖之都”为主题的第28届信阳茶文化节创新性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通过“网络直播+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的方式同步推出,包括历届茶文化节精彩回顾,开幕式直播,视频连线各县区茶事活动和相约茶都等内容,把信阳茶乡历史底蕴、红色文化经典、绿色资源优势、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等贯穿始终、有序衔接,充分展示信阳独具特色的茶乡风光和城市风貌。
第28届信阳茶文化节(网络)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以兴茶富民强市为宗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前期与后期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节理念,“抖音有好货,县长来直播”信阳毛尖专场网络公益活动、“抗疫助农——信阳毛尖”拼多多公益直播活动、信商大会(线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全民饮茶日”之信阳毛尖专家大讲堂、2020信阳(网络)茶业博览会和多家媒体茶乡行等活动,邀请朋友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
二、优势
信阳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信阳茶叶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品质美誉度逐年提升,茶产业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信阳乃至河南对外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信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孕育出了“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等茶叶珍品,成为信阳的文化之脉、财富之源、腾飞之翼。
1、信阳毛尖屡获殊荣
1915年
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
1959年
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1990年
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
2002年
“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
2008年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3年
信阳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
2014年
“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7年4月
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
2017年5月
信阳毛尖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4月
信阳毛尖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
2010年以来
信阳毛尖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稳居前列
1915年
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
1959年
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1990年
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
2002年
“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
2008年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3年
信阳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
2014年
“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7年4月
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
2017年5月
信阳毛尖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4月
信阳毛尖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
2010年以来
信阳毛尖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稳居前列
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评估结果
年份
品牌价值(亿元)
排行
2020年
68.86
第三
2019年
65.31
第三
2018年
63.52
第二
2017年
59.91
第二
2016年
57.33
第二
2015年
55.73
第三
2014年
52.15
第三
2013年
49.10
第四
2012年
46.06
第四
2011年
45.71
第三
2010年
41.39
第三
年份
品牌价值(亿元)
排行
2020年
68.86
第三
2019年
65.31
第三
2018年
63.52
第二
2017年
59.91
第二
2016年
57.33
第二
2015年
55.73
第三
2014年
52.15
第三
2013年
49.10
第四
2012年
46.06
第四
2011年
45.71
第三
2010年
41.39
第三